

“今天中午南塔承臺混凝土已達溫峰,目前進入降溫階段,請控制好內外溫差和降溫速度。”根據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智能監測系統提供的監測數據,監測單位及時下達溫控指令,這是張官高速洞庭溪沅水特大橋建設依托數字化技術,賦能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的創新實踐,也是該項目推進“智能建造”的又一縮影。
洞庭溪沅水特大橋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監測系統工作界面。
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是國內外工程建設領域公認的世界級難題;炷林械乃嗨磻獣a生熱量,使得混凝土澆筑后溫度上升,之后再緩慢冷卻到環境溫度。“赤腳踩在剛澆好不久的混凝土上覺得發燙,就是這個道理。”技術人員解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好溫度,任由混凝土熱脹冷縮,難免會產生裂縫,必然嚴重影響混凝土構件的整體性和安全性。
洞庭溪沅水特大橋南主塔承臺長18.8米、寬16.8米、高6米,需澆筑混凝土4700多方。為從源頭攻克溫控防裂難題,項目建設團隊與蘇交科集團監測認證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究開發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智能監測系統,通過該系統自動化采集、監測混凝土溫度、環境溫度、冷卻水溫度、冷卻水流速等重要參數,設定流速變化閾值智能調整冷卻水流速,實現冷卻水流速自適應,確保精準控制混凝土溫度。
大橋南塔承臺左幅首層混凝土澆筑后第二天,構件正處于整體升溫階段,當天夜晚突降暴雨,氣溫突降導致混凝土構件表面溫度隨之快速下降。從監測到溫度變化,到下達處理指令,直至精準高效完成各項處理措施,整個過程不到1小時。
“相比人工方式,水化熱監測系統大幅降低了人為因素對數據采集的不利影響,同步性、連續性和精準性更高,處理反應效率也更快。”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檢測水化熱監測系統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項目建設團隊提前成功進行了6米×6米×2.5米的超大體積混凝土溫控足尺模型試驗。這次該系統在大橋南塔承臺左幅混凝土澆筑施工中正式投入實際應用,取得了預期效果,也為后續施工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實踐支撐。